近日,泉州海关在对一票申报为“挖掘机配件”的出口货物开展查验时,发现夹藏印有“KINGEVER”标识的干电池,共82080个。经权利人确认,该批货物涉嫌侵犯其商标专用权,申请采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规定,海关依法对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实施保护,违法进出口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知识产权货物的,由海关依法没收侵权货物,并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犯商标专用权的危害是多维度的,不仅直接损害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还会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对商标权人的直接危害
商标权人(通常是商标的注册人或合法使用人,如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是侵权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其权益会遭到多方面损害:
经济利益严重受损
侵权者通过仿冒、假冒知名商标,以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直接分流商标权人的客户和订单。例如,某知名品牌的运动鞋因口碑良好占据大量市场,但大量假冒品以相似外观、极低价格销售,导致正品销量骤降,商标权人蒙受巨大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损失。
品牌声誉与价值被破坏
商标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其承载的品牌信誉,消费者通过商标识别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侵权商品往往质量低劣、售后服务缺失,消费者误购后会将对侵权商品的负面评价归咎于正品商标对应的品牌,导致品牌声誉严重受损。长期来看,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忠诚度会下降,其无形资产价值(如品牌估值、溢价能力)也会大幅缩水。
市场竞争力被削弱
商标权人为培育和维护商标付出了大量成本(如研发投入、广告宣传、品质管控等),而侵权者无需承担这些成本即可“搭便车”获利。这种不公平竞争会降低商标权人投入创新和品质提升的动力,甚至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因难以承受侵权冲击而陷入经营困境,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
二、对消费者的危害
消费者是市场交易的终端,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会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甚至带来安全风险:
知情权与选择权被误导
商标的基本功能是“识别来源”,消费者依赖商标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侵权者通过复制、模仿商标标识(如近似的文字、图形、包装),故意混淆消费者的判断,使其误以为购买的是正品。这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接近正品的价格购买到劣质商品,其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被严重侵犯。
人身与财产安全受威胁
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电器等与民生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侵权商品的危害尤为突出。侵权者为降低成本,往往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原料,甚至添加有毒有害成分。例如,假冒药品可能不含有效成分或含有违禁成分,不仅无法治疗疾病,还会延误病情、危及生命;劣质假冒电器可能存在漏电、起火等隐患,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
维权成本高、救济难
消费者购买侵权商品后,往往面临举证难、维权流程复杂、成本高的问题。由于侵权商品来源隐蔽、流动性强,消费者难以追溯侵权主体;即使通过投诉、诉讼维权,也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费用,最终可能因证据不足或赔偿金额低而难以获得有效救济。
三、对市场秩序的危害
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本质上是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严重扰乱:
破坏公平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而商标侵权是典型的“搭便车”行为,侵权者凭借非法手段获取竞争优势,违背了“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这种行为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合规经营、注重品质的企业因成本高而失去竞争优势,而投机取巧的侵权者却能获利,最终导致市场主体不愿投入创新和品质提升,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
扰乱商标管理与交易秩序
商标注册和管理体系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基础,侵权行为无视商标注册制度的权威性,导致商标标识的识别功能失效,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同时,侵权商品的流通往往伴随偷税漏税、非法生产、销售等链条,进一步扰乱了市场交易的正常流程和税收征管秩序。
阻碍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商标是企业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保护商标专用权本质上是保护企业的创新动力。当侵权行为泛滥时,企业投入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的回报无法得到保障,会降低创新意愿,导致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竞争”的困境,难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级,阻碍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
四、对社会与国家的危害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商标侵权还会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侵权者大多从事地下生产、无证经营,其销售行为往往不开发票、不进行税务登记,逃避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大规模的商标侵权行为会造成国家税收的严重流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进而削弱政府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能力。
损害国家形象与国际贸易
若某国存在严重的商标侵权问题,其出口商品中可能夹杂大量假冒侵权产品,会被其他国家视为“盗版泛滥”,损害国家的商业信誉和国际形象。同时,商标侵权也是国际贸易中的常见摩擦点,其他国家可能通过反倾销、知识产权壁垒等手段限制该国商品进口,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
滋生违法犯罪与社会不稳定因素
商标侵权行为往往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非法经营、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部分侵权团伙甚至具有组织性,涉及暴力抗法、行贿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破坏法治环境,还可能引发消费纠纷、企业恶性竞争等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综上,侵犯商标专用权绝非简单的“仿冒”行为,而是对商标权人、消费者、市场秩序乃至国家利益的多重侵害,因此必须通过法律严厉打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