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2月13日申请注册“MATEROBOT”商标,相应商标注册号为83432155,国际分类为9(科学仪器)。该商标注册申请的商品/服务项目涵盖:远程临场机器人;模拟对话用聊天机器人软件;用户可编程的未配置的类人机器人;智能手机;辅助人类和供人娱乐用具有交流和学习功能的拟人机器人;安全监控机器人;教学机器人;实验室机器人;科学研究用具有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用于家务清洁和洗衣的具有人工智能的类人机器人。
企业在申请商标注册时,合理选择类别是保护品牌、避免侵权风险的关键。以下是选择商标注册类别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结合《商标分类表》(尼斯分类)的45个类别,帮助企业精准布局:
一、明确商标分类体系
商标分为商品类(1-34类)和服务类(35-45类),每个大类下细分多个类似群组和小项。例如:
第9类:电子设备、软件、APP;
第25类:服装、鞋帽;
第35类:广告销售、电商平台;
第43类:餐饮住宿服务。
二、商标类别选择的核心步骤
1.确定核心业务对应的类别
按主营业务选择:直接关联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类别。
例如:
食品生产→第29类(肉制品)、第30类(调味品、咖啡);
教育培训→第41类(教育服务);
科技公司→第9类(软件)、第42类(技术开发)。
参考行业惯例:通过竞争对手或头部企业的注册类别分析行业共性。
2.防御性注册:覆盖关联类别
上下游产业链:注册与核心业务相关的生产、销售、服务环节。
例如:
服装品牌→第25类(服装)+第18类(箱包)+第35类(零售);
化妆品→第3类(化妆品)+第44类(美容服务)。
易被抢注的类别:
第35类(广告销售、电商):几乎所有企业都需要;
第42类(技术服务):互联网、科技公司必备。
3.预判未来业务扩展
跨领域布局:提前注册未来可能涉及的领域。
例如:
母婴用品→可提前注册第16类(文具)、第28类(玩具);
餐饮连锁→提前注册第43类(餐饮)+第30类(食品加工)。
4.警惕“关联类别”风险
部分类别看似无关,但实际可能产生混淆:
第5类(药品)与第30类(保健食品);
第21类(厨房用具)与第11类(厨房电器);
第9类(APP)与第42类(软件开发)。